在申论考试中,许多考生为了追求“稳妥”而依赖模板化表达,却不知这恰恰踩中了阅卷人的“雷区”。过度套用固定句式、空喊口号或堆砌华丽辞藻,不仅难以体现个人思考深度,还可能因缺乏新意被打上“平庸”标签。荆锐将梳理三类最易引发阅卷人反感的模板化表达,助考生避坑。
“加强宣传引导”“完善体制机制”“加大资金投入”……这些看似“万能”的表述频繁出现在对策建议中,却因缺乏针对性而被阅卷人诟病。例如,谈及基层治理问题时,“完善制度”若未结合具体主体(如社区、街道)或实际问题(如网格化管理、权责划分),就会显得空洞无力。模板化对策的本质是“伪思考”——用宏观词汇掩盖分析能力的不足,既无可行性,也无创新性。阅卷人更希望看到紧扣材料、细化落地、能解决实际痛点的方案。
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”“推动高质量发展”“构建和谐社会”……这些政策表述本身具备指导意义,但若通篇照搬文件原话而不进行逻辑推演,文章就会沦为“复读机”。比如,论述乡村振兴时,若全段围绕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”空谈意义,却不分析当地资源禀赋或产业融合路径,阅卷人只会看到机械重复,而非思维深度。政策精神需通过具体案例、数据或因果链条转化为个性化表达,才能证明考生真正理解并活用了理论。
为了追求气势,部分考生强行使用排比:“这是时代的要求,这是人民的呼声,这是发展的必然……”这类表达看似工整,实则缺乏实质支撑。例如,讨论科技创新时,若用“创新是钥匙,创新是引擎,创新是灯塔”的排比句开头,后文却无对应论证,便会暴露逻辑漏洞。阅卷人更期待考生用递进式论述(如“技术突破—产业转型—民生改善”)或对比分析(如“传统模式弊端VS新型路径优势”)展现缜密思维,而非流于修辞游戏。
申论考试的本质是选拔能理解问题、分析矛盾、提出对策的实用型人才。模板化表达的弊端在于割裂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,用固定框架束缚了思想的鲜活度。考生需警惕伪对策、万能口号与强行排比三大雷区,转而通过材料深挖、逻辑分层、语言转化体现个性化思考。唯有跳出套路、言之有物,才能在千篇一律的考卷中脱颖而出——阅卷人手中的高分,永远留给“真诚思考”而非“熟练模仿”。关注荆锐公考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