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论考试中,恰当的表达能展现考生思想深度,但过度依赖套路化语言反而会适得其反。荆锐梳理阅卷人最反感的几类模板化表述,分析其负面影响,并提供更具说服力的写作建议,帮助考生避开雷区,提升作答质量。
"高度重视""深刻领会""大力推动"等高频套话,看似规范却缺乏实质内容。这类表达往往脱离材料具体问题,用宏观口号替代针对性分析。阅卷人每天批改数百份试卷,千篇一律的表述极易引发审美疲劳。
改进关键在于紧扣材料。例如在提出对策时,将"完善相关制度"转化为"建立XX领域黑名单制度,明确失信行为认定标准"。通过具体领域、实施主体、操作步骤等要素,使建议具备可操作性。数据支撑和案例引用也能有效增强说服力。
强行套用"是什么-为什么-怎么办"的三段论,导致文章结构刻板。部分考生甚至为凑字数重复题干语句,或在结尾段机械粘贴政策文件原文。这种处理方式暴露了思维惰性,难以体现分析能力。
优质答案应呈现自然逻辑脉络。例如分析社会现象时,可按"现状表现-成因溯源-影响评估-对策建议"展开,各环节比重根据题目要求灵活调整。过渡句使用设问、对比等手法,如"在肯定共享经济便利性的同时,其引发的资源浪费问题更值得警惕",比直接套用"综上所述"更具穿透力。
滥用政策术语——脱离语境的专业词汇炫技
生硬插入"新常态""供给侧改革"等热词却不解释内涵,或错误使用专业概念。某省阅卷反馈显示,约35%的考生存在术语使用不当问题,暴露出对政策理解流于表面。
精准表达需要双重功夫:既要吃透政策背景,如明确"碳达峰"与"碳中和"的区别;又要建立与材料的联系,例如将"放管服改革"具体化为"某市推行的‘一窗通办’实践"。适当使用比喻、数据等通俗化表达,反而比晦涩术语更能展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。
阅卷人反感的本质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应试技巧。避免空话堆砌、僵化结构、术语滥用,核心在于培养材料分析能力与政务思维。优秀的申论答案应像定制西装——既有规范框架,又完美贴合具体问题。关注荆锐公考,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哦~